寄宝山网|清明节的习俗 在清明节时人们要做这件事……

123456789

  现在到了清明节气,这一天也被人们称为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在清明节有很多的习俗,从古一直流传到现在。清明节气大家多注意养生,这样才能减少疾病,在清明节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一下。

  清明节的习俗

  1、清明节的习俗:扫墓是我国传统的一种习俗,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的传统从古至今一直在流传。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仍然有扫墓的习惯: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用来寄托对先人的思念。

  2、清明节的习俗:在清明节人们会有踏青的习俗,在自然界会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个时候是郊游的好时光。清明节踏青是我国的一大习俗。这一天人们会来带郊外,迎接春天的气息,感受室外的自然风光。

  3、清明节的习俗:蹴鞠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蹴鞠在唐宋时期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

  4、清明节的习俗: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人们踏青归来,往往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

  5、清明节的习俗:在我国清明节有放风筝的习俗。放风筝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是一种去除邪祟的方式。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都会把自己的宰病纸鸢上,风筝飞高的时候剪断,就能把疾病带走。

  6、清明节的习俗: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7、清明节的习俗: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

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8、清明节的习俗: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清明节养生

  1、清明节如何养生:烧纸钱时护好眼

  “扫墓时一般要焚烧纸钱,但这会产生烟灰,容易对眼睛造成意外伤害。”一旦焚烧后的烟灰、空中飘飞的粉尘进入眼睛,就会引起眼部过敏、角膜炎、结膜炎等症状。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用清水或随身携带的矿泉水冲洗眼睛,简单处理后到眼科就诊。

  扫墓时不要戴隐形眼镜,避免粉尘进入隐形眼镜内部,对眼睛产生刺激引发炎症。并且,焚烧纸钱时不要过于靠近,以防烟雾刺激到眼睛。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我国每个节气都有一些特有的食物,清明节吃什么?相信大家都对清明节有些了解,那么知道清明节的由来是什么吗?在清明节我们应该要注意身体保养,应该如何养生?下面就详细的介绍一下。

  清明节吃什么

  1、青团子

  清明节气的时候,在我国南方一带都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是使用“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这样就可以开始制作青团了。青团的陷食用豆沙制作的,之后在中间加入猪油。

  2、艾粄(bǎn)

  客家人有一句古来的谚语“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艾粄可以说是清明节客家人必备的传统小食。这个食物是采用艾草洗净,之后在锅里面煮熟捞出,沥干水份,煮艾草的水要保留备用。

  之后我们可以把煮熟的艾草弄成泥,草泥剁得越细越烂越好。艾草泥弄好之后,用煮艾草的水,加入糯米粉一起拌匀。然后吧之前准备的芝麻、眉豆、花生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可以封口捏成圆形、长形等形状,放入锅中隔水蒸15-20分钟后即可出炉。

  3、暖菇包

  暖菇包是泰宁的传统特色小吃。暖菇原料学名鼠曲草,又叫佛耳草,当地人称为暖菇草。每年清明前夕,田间地头长满鼠曲草,毛茸茸、鲜嫩嫩的,正是采摘的好时节,也是制作暖菇包的好季节。在泰宁,制作暖菇包南北片有些差异。南片制作,用的是新鲜采摘的暖菇草原料,形似圆月,类似包子;北片的用暖菇粉制作,形似弯月,更像水饺。南片的一般在清明前夕吃,图的是新鲜口味,不讲太多规矩。

  4、馓子(sǎn)

  我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5、鸡蛋

  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清明节吃鸡蛋其源起是先秦时代某些地区有禁火习俗,多日的禁火寒食,煮熟的鸡蛋是度过这一时期的好的食品储备。清明节这天鸡蛋除了吃,还可以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画的五颜六色鸡蛋可以吃;而“雕蛋”则仅供玩赏。

  6、子推馍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也受他们喜欢。

  7、薄饼

  厦门民谚有云“清明吃薄饼”,意思是清明节一家人在扫墓后要聚在一起包薄饼吃。如今,闽南多数地方还保留这样的风俗习惯。老厦门人卷薄饼时,一般喜欢在薄饼皮里放点酥了油的海苔、油煎的蛋丝,或抹一点辣酱等,卷后趁热吃更有滋味。其中所包的各种蔬菜,预示着将使农苗兴旺、六畜茁壮,有的地区还认为吃了包卷芹菜、韭菜的薄饼,会使人们更勤(芹)劳,生命更长久(韭),家业更兴旺。

  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节是几月几日,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清明节是一个太阳历法的公历日期,固定在公历的每年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2、清明节如何养生:踏青防花粉过敏

  有花粉过敏史的人出游前应随身携带抗过敏的药物,并戴上口罩、手套等“防护装备”。另外,患有急性病、身体弱或过敏体质的人群,要尽量少去踏青,避免直接接触各类容易诱发过敏症状的植物,以防止过敏性皮炎的发作。

  花粉过敏症多由各种树木、蒿类或其他植物花粉引起,而眼下正是花粉传播的时期,花粉飘浮在空中,被人吸入体内后,常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鼻腔以及全身发痒等症状。

  3、清明节如何养生:起居养生

  此节气尽管“春瘟”流行,但也不可闭门不出,更不可在家坐卧太久。中医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久坐伤肉”。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情,经常出去到森林、河边散步,多呼吸新鲜空气,并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

  这个节气衣着要适当,预防感冒。居室装饰避免有毒材料,要经常通风换气。

  4、清明节如何养生:出行养生

  清明踏青时,不宜做运动量太大的活动。较少活动的人群,做运动需要量力而行,不应过大。老年人活动时心率控制在105次/分钟以内,呼吸控制在24次/分钟以内,中青年因人而异适当放宽。患有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发热、急性感染以及处于结石活动期的病人,都不要逞强登山。

  清明要注意什么

  1.扫墓上坟不得打闹嘻哈

  扫墓上坟是一件很庄重严肃的事情,所以在扫墓上坟的整个过程中不要出现打闹嘻哈的动作,尤其是年轻人和小孩子,应该严肃认真,对逝者祖先要足够的尊重。

  2.不适合拍照

  现在无论是年轻人还是稍大一些的朋友,比较流行晒朋友圈,恨不得把自己的一举一动都用手机拍下来晒一下,然而对于扫墓这个特殊的场合还是不要用手机拍照了,记得要庄重。

  3.孕妇不合适去扫墓上坟

  首先孕妇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且不说身体正处于特殊时期,另外扫墓的一系类动作也太不适合孕妇进行,当然也有传言说清明节是鬼神出入的日子,容易受到惊吓,尽快不要出去扫墓。

  4.清明节不要陪同别人上坟扫墓

  清明节是祭祖追思的日子,当时是各自都有自己的亲人和祖先,所以不太合适陪同他人去扫墓和祭祀,传说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磁场,去他人祖先墓地对自己和他们都不太好。

  结语:上文为大家介绍了清明节的习俗,我们现在应该对清明节有了一些了解。它是我国的传统节气之一,到了这一天人们会开始缅怀自己的先祖,并且清明的时候人们会去踏青,不过在清明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身体的保养。

987654321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