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宝山网|冬至的习俗 冬至吃这些是非常好的……
123456789
冬至是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冬天很重要的节日之一,冬至这一节日有很多的习俗,在冬至是非常适合进补的,我们在冬至的时候,适合吃什么呢?有一个节日是立冬,也是二十日节气之一,它和冬至有什么区别呢?一起来看看吧。
冬至的习俗
1、冬至吃水饺
冬至的习俗之一就是吃饺子,在每年冬至这一天,不管是什么人,家家户户都会有吃饺子的习惯,也是冬至不可缺少的节日饭之一。民间有句话,叫做在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所以说冬至吃饺子是非常好的。
2、滕州羊肉汤
冬至的适合,也有吃羊肉的习俗,好像是从汉代的时候流传下来的,人们通常会在冬至这一天煮一些羊肉汤来喝,羊肉是非常暖身的,非常适合在很冷季节食用,而且羊肉汤的味道特别的鲜美,所以冬至会有吃羊肉的习俗。
3、江南赤豆糯米饭
在江南那一边,冬至会有吃红豆糯米粉的习俗,在冬至的时候,相传会有恶鬼,而恶鬼是怕赤豆的,所以人们会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糯米饭,达到一个驱鬼的作用,代表这防灾祛病,所以人们会有在冬至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冬至吃什么好
1、饺子
饺子是适合冬季吃的食物,特别是在中国北方地区,冬至吃饺子,已经是流传了千年的历史,饺子是中国北方有代表性的美食,它可以煮着吃,也可以蒸着吃,人们在冬至这天吃饺子寓意吉祥,而且在很多地区还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
2、汤圆
在中国南方地区,汤圆是适合冬至吃的食物,说早在古代宋朝年间,南方地区就有冬至吃汤圆的习俗,冬至这天吃汤圆寓意一家人团团圆圆,而且汤圆是用糯米制成的圆球状食物,它的馅儿有黑芝麻和花生酱等多种,人们食用以后能补虚,也能健脾开胃,在冬至这天食用,对调理脾胃有很大好处。
3、馄饨
馄饨也是适合冬至吃的食物,它南方叫云吞,是一种用面皮包上馅料的食物,与饺子相似却又有一定的不同,平时适合煮熟后带汤一起吃。中国北京地区是喜欢冬至吃馄饨的地方,在那里一直流传着“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4、羊汤
冬至喝羊汤也特别好,而且在中国山东地区一直有着冬至喝羊汤的习惯,冬至正是一年中冷的时候,这时人体内寒气增加,身体抗寒能力减弱,及时喝一些羊汤能滋补身体也能提高人体的抗寒能力,它能缓解冬季体虚,也能增强人体在冬季的抗病能力。
冬至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现在也已经到了冬至时间,冬至的到来也预示着这一年的尾声,在我国每个节气都要吃一些食物,冬至吃什么?我们现在年轻的一代也不是很关注节气,大家知道冬至是什么时候吗?冬至的由来大家知道吗?下面一一进行解答。
冬至吃什么
1、羊 肉
冬至吃羊肉是我国北方的习俗,在冬至这一天吃羊肉和狗肉,南方在冬至这一天也喜欢用羊肉来下火锅。羊肉味甘性温,是冬至进补的重要食物之一。羊肉的热量高于牛肉,铁的含量又是猪肉的6倍,对造血有显著功效,寒冬常吃羊肉可益气补虚,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御寒能力。
2、八宝粥
冬至吃八宝粥也是我国的一大习俗。中医认为食用粥类可以养胃,并且喝粥也有一定的滋润效果,正好对抗冬季干燥的特性。为发挥御寒作用,我们在煮粥的食材上可以选用偏温热或平和健脾胃的食物,如薏米、大枣、核桃、花生、鸡肉、羊肉、糯米、桂圆、山药、银耳等。我们不妨发挥创造力,将这些食材搭配成美味的粥,例如:羊肉粥、鸡肉粥、糯米红枣粥、小米山药粥、银耳红枣大米粥等。
3、饺 子
冬至的时候吃饺子这一点大家应该都知道,“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是古代的一句古话,现在冬至吃饺子虽然不是为了治疗冻耳朵,不过其面、菜、肉的合理搭配使饺子成为了一种营养全面且易消化吸收的美食。冬至吃饺子可以用羊肉、白菜、大葱、韭菜、萝卜等做馅,这些菜均偏温热性,对人体能起到一定的温阳作用。
4、馄 饨
冬至养生吃馄饨,馄饨原来是北方盛行的一种食物,但现在南方人们也喜欢冬至吃馄饨。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除了形态相似,冬食馄饨,有利于寒冷季节热能的储蓄。
5、汤 圆
冬至养生吃汤圆,汤圆有着“团圆”的意思,冬至吃汤圆如今在全国都十分盛行。做汤圆常用的材料如糯米、芝麻、红豆等亦是温热性味,有较好的健脾作用。脾胃和健,饮食营养才会被身体吸收利用,提高机体的抗寒防病能力,适合在冬天食用。
什么时候冬至
每年12月21或22日太阳到达黄经270°时为“冬至”,“至者,极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通纬·孝经援神契》:“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十一月中(夏历)。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恪遵宪度抄本》“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
冬至日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短,黑夜长,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谚云:“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少,故在短期内气温继续降低。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开始,气候学上则以每5天的平均气温低于10℃的始日作为冬季开始。
冬至前后,北半球获得辐射少,但夏半年地面积蓄的热量尚未散尽,故这时温度还不是低的时候。冬至后虽日照逐渐增多,但地表热量收支仍然是入不敷出,所以气温在一段时期内仍继续下降。冬至日我国大部地区将进入隆冬时期,常遭强冷空气,甚至寒潮袭击。 我国大部分地区冷的时期都是在1月份,故民间有“不过冬至不冷”之说。冬至时节,我国江淮之间到大巴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平均气温已降到0℃以下,进入一年中冷的严寒季节。我国人民把冬至过后的日子称做“数九寒天”,不同的地区都流传着不同的反映本地冬至后,天气由冷到冷再逐渐转暖的变化规律及物候现象的“九九歌”。
“大雪过后冬至连,兴修水利抓肥源。”冬至后,大部分地区田间管理工作较少,应集中力量抓紧时机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时积肥送肥,为春种做好准备。农业上的很多害虫和病菌都是在农作物残留在田间的桩茬或秸秆内和杂草上过冬的,应结合冬季积肥清除田间残茬和杂草,及时处理棉秆、玉米秸秆和穗轴,焚烧或加工成饲料,以消灭过冬的红铃虫、玉米螟等。华南这时气温一般仍在5—10℃或以上,田野里仍是一派生机,要施好菜、麦腊肥,防止冻害。还要注意防止油菜早苔现象,万一起苔应及时打去,打苔应在晴天进行,留下两三个节,打后及时追施有机肥。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立冬和冬至的区别
1、节气时间不同
立冬是冬季第一个节气,于每年的11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25°时开始。 但是由于我国南北纬度之差,故真正意义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为准,而是以连续几天气温低于10℃为冬季。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早制订出的一个。
2、时令含义不同
立冬表示冬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此时天气开始由凉转冷。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11月7日左右。 冬至表示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此时天气变得寒冷。冬至一般在每年公历的12月22日前后。
3、日照长短不同
立冬过后,日照时间将继续缩短,正午太阳高度继续降低。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时间短的一天。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冬至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4、饮食习惯不同
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而在南方,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在台湾立冬这一天,街头的“羊肉炉”、“姜母鸭”等冬令进补餐厅高朋满座。许多家庭还会炖麻油鸡、四物鸡来补充能量。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但多数地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在江南水乡,在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吃赤豆糯米饭。在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而广东潮汕的则有吃冬节圆的习俗。
结语:冬至是在每年的公历十二月二十一到二十二日,在冬至养生是适宜的,冬至有很多的习俗,比如在冬至这一天人们会有吃饺子的习惯,冬至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日,我们在冬至非常适合调养身心。
98765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