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宝山网|中国象棋早期形式 “弹棋”的来历……

123456789

  编者按:象棋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大家休闲养生所必备的一项娱乐活动。象棋早的形式叫弹棋,大家知道它的来历吗?那么,跟随小编来看下吧!

  弹棋是象棋的早期形式之一。弹棋所用棋局,根据魏文帝《弹棋赋》所描绘:“局则荆山妙联,发藻扬睬,丰腹高隆,惮根四颓,平如砒碉,滑若柔夷。”即是说,棋局采用华美的联玉料精工做成。

  正方形,局中心高隆,四周平如砥砺,光彩映人。至于所用棋子,一般用“玄木北干,素树西枝。等木质精制而成。

  弹棋的玩法,按照晋人徐广《弹棋经》的记载,是“二人对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也就是说以自己的棋子击弹对方的棋子。但具体的对局方法,由于文献记载厥如,还不是太清楚。

  唐代,是我国古代弹棋史上发展的一个高峰。这种靠技巧取胜的棋类游戏,不断成为文人吟咏的对象,杜甫、白居易、李贺、王涯、韦应物等均有诗作。

  王涯《宫词》中的“向晚移灯上银擎,丛丛绿鬃坐弹棋”,正是对在唐代广泛流行的弹棋的绝好描绘。

  北宋时的沈括曾看过一卷《弹棋谱》,他认为此谱“盖唐人所为”,反映了唐代弹棋盛行的面貌,尤其是读书人,对弹棋的喜爱已成了他们休闲时的主要娱乐。

  柳宗元《弹棋序》中说:“房生直温与予二弟游,皆好学,予病其确也,思所以休息之者。”因而教他们玩弹棋游戏。正是由于弹棋的如此盛行,使得唐代弹棋高手辈出,不减汉魏时代。

  《天中记》日:“唐顺宗在春宫日,甚好弹棋,时有吉达、高绒、崔同、杨同愿之徒悉为名手。”李欣的《弹棋歌》亦云:“崔侯善弹棋,巧妙尽于此……坐中齐声称绝艺。”由此可见,唐代弹棋的水已有相当高度。

  编者按:中国象棋历史悠久,从古至今,一直流传下来。只不过,古代下象棋一些技法跟现在略有不同,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文章,什么叫做塞戏?

  象棋的历史几乎和华夏文明一样源远流长,我们所知早的象棋是六博,其后慢慢演变成塞戏。弈林精华中有这样的记载:“象艺之始,弹棋,格五之遗。”

  塞戏出现于春秋时期。格五就是塞戏。《后汉书·梁冀传》往引鲍宏《塞经》中说:“塞在四采,塞、白、乘、五是也,至五格即不得行,故调之格五。”

  这就是格五名字的来源。除此之外,诸多先秦典籍也有关于塞戏的记载。塞戏是在博戏基础上繁衍出来的,所以古籍中经常“博塞”并称。如《管子·四称》中载:“流于博塞,戏其工瞽。”

  我们都知道“六博”是象棋初的形态,六博的规则是行棋加上投箸,就是在下棋之前先要投箸,即所谓的:“投六箸,行六棋”。这就使得六博变成了一种投机性很强的游戏。

  只要你掌握好投箸技巧,即便你棋艺不高,也可以获胜。可是你棋艺高,但是投箸不好,那么就容易输棋。这种比赛规则十分不合理,更让比赛失去了公平性。塞戏则改变了这种方式,它保留了行棋,而去除了投箸。

  唐代的弹棋,在棋型、布局和行棋步骤等方面,基本上因袭汉魏旧式,但也出现了一定的变革。棋局的形制,据唐代卢渝《弹棋赋》所述,为“下方厂以法地,上圆高以象天。

  起而能伏,危而不悬,四隅成举,四达无偏,居中谓之丰腹,在末渭之缘边。”其棋局中间为圆顶,象征着天,局的四边代表地,与我国古代人认为天圆地方的观念相适应。这样增加了弹棋的复杂性,因而在游戏方法上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上述唐代弹棋局末能留下实物或图式,但是我们从当时传入日本,经过变化,盘式由四面变为两面的弹棋局,约略可以窥知唐代弹棋局的形制。

  唐代的棋子仍系木制或象牙雕刻而成。但棋子的数量已增至24枚,二人对局,每人12枚。上引日本弹棋局,每边设局道12条,可能就是用棋子24枚的弹棋。

  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作《弹棋序》对24子弹棋进行了解释:“置棋二十有四,贵者半,贱者半;贸曰上,贱曰下,咸自第一至十二”。每一方的12枚棋子中,又分贵贱子各6枚。玩时,大约是以一方的棋子击对方的棋子。

  柳文接着又写道:“下者二乃敌一,用朱、墨以别焉……既而抵戏者二人,则视其贱者而贱之,贵者而贵之。其使之击触也,必先贱者,不得已而使贵者”。

  在24子中一半是红色,即所说的“贵子”,一半是黑色,即所说的“贱子”。玩棋的人都应先以贱子去击触对方的子,不得已才用贵子。唐以前的弹棋没有贵贱之别,上下之分,入唐以后,小小的弹棋竟成了一庞大的等级社会的缩影。

  早起象棋形态之 六博

  六博是我国早的象棋形态。在秦、汉时期六博得到广泛的传播。上至贵族官僚,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乐于此道,成为宫廷和民间喜闻乐见的棋戏之一,并出现了一些与六博相关的有趣故事。

  《说苑.正谏篇》记载秦初人嫪毐(音laoai)被封为长信候后,以太上里自居。在秦王嬴政行冠礼的宴会上,设六博助兴,博戏中醪毐管不住自己那三寸舌头,口出狂言,结果是落得满门抄斩。

  汉代景帝时发生的“吴楚七国之乱”,其中也不能说没有六博的因素。景帝为太子时就喜好六博,一次同吴王刘濞的儿子博戏时发生口角,竟提起博局砸向吴太子,造出了一场命案。

  从此刘濞怀恨在心。到景帝登基的第三年,刘濞终于联合楚、赵诸王,以“清君侧”为名举兵叛乱。这些事件,从侧面反映出当时上层士公贵族好为六博的风尚。

  晋人葛洪在《西京杂记》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许博昌,安陵人也,善陆博,塞婴好之,常与居处。”其间。许博昌创编了一套六博棋的棋术口诀,使得“三辅儿童皆诵之”。

  后来,“又作《六博经》一篇,今传世之”。这里向我们展示了当时民间对博戏的喜好,以至连京师周围的小孩子都能顺口而歌六博诀。而《六博经》的出现,则是汉代六博游戏发展的又一显证。

  汉代还出现了一些专以博戏为业的人,这些人被称为“博徒”。如《后汉书.许升娄传》就称“(吴许)升,少为博徒,不理操行,《盐铁论.授时》亦言当时“博戏驰逐之徒,皆富人子弟”。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三国时期,以致出现了因“好玩博弈”而达到“废事弃业,忘寝与食”的地步。

  六博初是一种带有比赛性质的娱乐活动,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赌博手段。在中国,随着六博赌博化趋势的加强,在博法上原先六筹得胜的计算容量,已远远满足不了博徒心理的需要。

  人们的注意力及胜负判断已主要集中在掷箸(即掷采)这一步骤上,侥幸心理与求财动机如影随形,“博”与“赌”渐渐沾合结为一体。这样一来,失去了大众化的六博在汉代以后逐渐呈衰势,进入晋代后便销声匿迹了。

  在国外,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六博戏也传了出去。东晋、十六国时已传至印度。不过,在隋唐以后,传至国外的六博戏也逐渐地消失了。

  总结:中国象棋是比较能考验下棋人的头脑的,看似简单,可能走错一步,就毁了一盘棋。这类靠技巧取胜的游戏,恐怕也只能在游戏中积累经验吧!

987654321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