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宝山网|茶具知识 茶具历史文化及发展介绍……
123456789
茶具是茶道文化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冲泡一杯好茶,一个好的茶具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国家是茶的故乡,茶道的发展已经有一定的历史了,所以也带动了茶具的发展。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茶具的知识,中国茶具的发展,茶具介绍。
茶具知识
冲泡好一杯佳茗,配具也必不可少,尤如绿叶之于红花,彩云之于明月,有映衬之妙。古时痴迷茶艺的文人雅士,无不把茶具的选择搭配,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苏东坡的“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玉红”,范仲淹的“黄金碾畔玉尘飞,碧玉瓯中素涛起”,茶具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有鉴赏把玩的趣味。
茶具,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也在风格上有了一些变化。唐代煮饮团饼茶,不仅有团饼茶炙、碾、罗的器具,有煮茶、调茶的用具,还有茶汤盛饮的器具等;宋代煮水不煮茶,直接冲点,茶具略有减少;明代后用撮泡法,省去炙、碾、罗等器具,茶具主要是壶和杯盏。茶壶、茶盏历来风行瓷质。明清以来,紫砂具列为贡品,紫砂茶壶也受到广泛欢迎。
唐代各窑均烧制茶碗,陆羽在《茶经》中说:“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陆羽十分青睐浙江越窑产的青釉茶碗。实际上唐朝河北邢窑所产的白釉瓷很。李肇《唐国史补》说:“邢白瓷器……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对此一说,陆羽不大赞同,他说:“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类冰似玉的越瓷茶碗,恰恰映衬出茶汤的醇厚鲜亮。陆羽进一步解释说:“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则益茶。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陆羽选择茶具,侧重于审美的艺术感觉。陆龟蒙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亦有艺术的意韵在里面。
我国瓷器肇始于汉。在浙江省上虞市曾经出土过一批东汉时期的瓷器,经北京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和浙江考古研究所鉴定,证实这是迄今世界上早的瓷器。古窑址在上虞市西南的上浦乡石浦村小仙坛。这说明我国瓷器生产已有近2000年历史了。
但彼时的瓷器只是上釉的陶器,真正意义上的瓷器实成功于唐,以浙江余姚上林湖的越窑、湖南常德等地的鼎窑、湖南湘阴的岳州窑、洞庭湖沿岸的岳州窑、河南禹县的钧窑、河北曲阳的定窑、河北内丘等的邢窑为。唐诗人韩偓有诗写道“蜀纸麝煤添笔兴,越瓯犀液发茶香。”纸墨佳可添笔兴,茶具精能助茶香。诗人赞叹用越窑制的清瓷茶碗盛放茶水(句中“犀液”指即初放的桂花,经过咸卤淹制),茶香四溢,茶色澄澈,令人身心愉悦。
何谓茶具,就是泡茶,喝茶使用的器皿,茶具有许多不同的种类,那么大家知道茶具该怎么使用吗?茶具该怎么保养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茶具的相关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茶具的使用
因茶制宜,古往今来,大凡讲究品茗情趣的人,都注重品茶韵味,崇尚意境高雅,强调“壶添品茗情趣,茶增壶艺价值”,认为好茶好壶,犹似红花绿叶,相映生辉。对一个爱茶人来说,不仅要会选择好茶,还要会选配好茶具。
因此,在历史上,有关因茶制宜选配茶具的记述是很多的。唐代陆羽通过对各地所产瓷器茶具的比较后认为:“邢(今河北巨鹿、广宗以西,河南沙河以北地方)不如越(今浙江绍兴、萧山、浦江、上虞、余姚等地)。”这是因为唐代人们喝的是饼茶,茶须烤炙研碎后,再经煎煮而成,这种茶的茶汤呈“白红”色,即“淡红”色。
一旦茶汤倾入瓷茶具后,汤色就会因瓷色的不同而起变化。“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今安徽寿县、六安、霍山、霍丘等地)瓷黄,茶色紫;洪州(今江西修水、锦江流域和南昌、丰城、进贤等地)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而越瓷为青色,倾入“淡红”色的茶汤,呈绿色。陆氏从茶叶欣赏的角度,提出了“青则益茶”,认为以青色越瓷茶具为上品。而唐代的皮日休和陆龟蒙则从茶具欣赏的角度提出了茶具以色泽如玉,又有画饰的为佳。
从宋代开始,饮茶习惯逐渐由煎煮改为“点注”,团茶研碎经“点注”后,茶汤色泽已近“白色”了。这样,唐时推崇的青色茶碗也就无法衬托出“白”的色泽。而此时作为饮茶的碗已改为盏,这样对盏色的要求也就起了变化:“盏色贵黑青”,认为黑釉茶盏才能反映出茶汤的色泽。宋代蔡襄在《茶录》中写道:“茶色白,宜黑盏。建安(今福建建瓯所造者绀黑,纹如免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为要用。”蔡氏特别推崇“绀黑”的建安兔毫盏。
明代,人们已由宋时的团茶改饮散茶。明代初期,饮用的芽茶,茶汤已由宋代的“白色”变为“黄白色”,这样对茶盏的要求当然不再是黑色了,而是时尚“白色”。对此,明代的屠隆就认为茶盏“莹白如玉,可试茶色”。
明代张源的《茶录》中也写道:“茶瓯以白磁为上,蓝者次之”。“明代中期以后,瓷器茶壶和紫砂茶具兴起,茶汤与茶具色泽不再有直接的对比与衬托关系。人们饮茶注意力转移到茶汤的韵味上来了,对茶叶色、香、味、形的要求,主要侧重在“香”和“味”。这样,人们对茶具特别是对壶的色泽,并不给予较多的注意,而是追求壶的“雅趣”。明代冯可宾在《茶录》中写道“茶壶以小为贵,每客小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阁。”强调茶具选配得体,才能尝到真正的茶香味。
宋时茶具趋向小型,多用盏盅。盏盅是一种小型的碗,敞口小足。为方便拿取,也有外加一个托碟的。宋时盛行斗茶、分茶,茶以“纯白为上真”,蔡襄《茶录》说:“茶色白,宜黑盏。”当时斗茶者以茶面泡沫洁净,着盏无水痕,又能耐久者为上佳。以黑盏来衬托乳花白沫,鲜明夺目,实在是一幅静美的图画。
紫砂茶具在明代惊艳登场,备受推崇。尽管在宋代已有紫砂茶具,不过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明周高起在《阳羡名壶系》里说:“荆南土俗雅尚陶,茗壶奔走天下半。”清时,“惟壶则宜兴茶壶精美绝伦,四方皆争购之。”一时间紫砂茶具成为风行天下的宝物。
紫砂壶不仅功能奇绝,且有极高的艺术鉴赏价值。紫砂壶造型精美,工艺精湛。仿殷罍、商彝、周鼎古器的,庄重古朴;摹瓜果、花木、动物的,惟妙惟肖,如实物的逼真生动;巧变各种几何图形,线条流畅。叫人“骤看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爱不释手。紫砂壶的色彩“妙色天错,烂若披锦”,紫而不姹,红而不嫣,绿而不嫩,黄而不娇,灰而不暗,黑而不墨,朴素、雅致、耐看,实在令人心生无限向往。
现代茶具的四个种类介绍
在我们国家,茶具是喝茶人士必备东西,茶具不仅是喝茶用的器具,更是代表了喝茶主人的品味,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茶具,喝茶的时候也有不一样的乐趣。
因此,茶具的种类也变得繁多,总的说来,大致有紫砂茶具、瓷器茶具、玻瑞茶具以及一些装饰茶具等。
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崛起于北宋初期,在明代大为流行。宜兴紫砂是紫砂茶具中的佼佼者,一般的紫砂茶具造型大方、色调古雅。紫砂壶是在火温1000–1200℃下烧制而成的,因此质地细密,有许多肉眼看不到的气孔,可以吸附茶汁,使茶的香气得到很好的体现。正宗的紫砂茶具是用当地紫泥、红泥以及团山泥焙烧而成,使用越长久,茶具的颜色就会变得越发自然。日前市场上的紫砂主要产自福建、宜兴、台湾三地,福建紫砂是宜兴的砂在福建加工的。台湾的紫砂砂质尤其细腻,更加适合沏泡乌龙茶。
瓷器茶具
茶具中以白瓷贵,因为白瓷能够很好的衬托出茶汤的颜色,而且白瓷不会与茶发生化学反应,适合泡制不同的茶种,加上白瓷造型美观,所以茶的香味也可以很好的体现。
目前常见的瓷器茶具一般有白瓷茶具、青瓷茶具以及一些台湾瓷茶具。白瓷中以景德镇的瓷器为,尤其是青花瓷;青瓷的主要产地在浙江。而台湾瓷的大特点就是图案比较新。购买瓷器茶具要观察器形是否周正,釉色是否光洁以及色度是否一致等,除此之外还需观察茶具有无砂钉、气泡眼以及脱釉现象等。对于青花瓷以及彩绘茶具还要看其颜色正不正以及是否有光泽。
玻璃茶具
玻璃茶具具有质地透明、导热快、不透气的特点,用玻璃茶具泡茶,可以观赏到茶叶在水中变化的整个过程以及茶汤的变化。但是玻璃茶具的缺点是容易破碎,并且会烫手。玻璃茶具适合冲饱龙井、碧螺春等高级绿茶。
装饰茶具
装饰茶具往住比一般的茶具更注视造型,尤其是突出某些细节的变化、图案的变化。装饰茶具虽然不像其他茶具那么重要,但是却可以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结语:茶具是喝茶的重要的工具,茶具的发展历史也有好久,根据小编上面的描述,大家对茶具的知识,有一定了解了吗?知道茶具有哪些品种了吧,希望小编的文章能够对你认识茶具有所帮助。
98765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