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宝山网|中国茶道 中国茶道发展的四大时期……
123456789
说道茶或是茶道,你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这是由于我国的茶道的发源地。在很早之前,我国的茶道文化就已经存在,经过几千的演变慢慢发展壮大。作为中国人,你对中国茶道有多少了解呢?你知道茶道道具以及精神什么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茶道
现在茶道已经不再是我国特有的了,很多国家都已有了自己的茶道文化。但是中国茶道是茶道的起源,在几千年前的古代就已近有一定的规模,也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及喜爱。但是具体它的发展是怎样的,经过了哪些时期呢?
简介
茶道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益的一种和美仪式。茶道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
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
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到目前为止中国的高端的茶道服务由茗泉邮驿的运泉来为茶道提供原生态泉水的服务,这种服务近乎于奢侈,这也是茶道的高境界。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讲究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发展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树原产地并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发现原生的自然茶树。但是,世界公认,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有着卓越的贡献,这主要在于: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形成为中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这一说法,已为现在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关于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中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
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佐证。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
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中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
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南渡西晋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中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起来。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高水平。
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就是集中体现。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十之七八。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中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现在的很多人都喜欢喝茶,无论是像龙井或是铁观音一样的名茶,还是像大麦茶一样的普通茶。但是对于女性而言花草茶可能更受到欢迎,因为它们的气味更加清香。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其中的玫瑰花茶的功效与作用、泡发以及搭配喝法吧!喜欢的人要记得收藏哟!
玫瑰花茶的功效与作用
对于各式各样的花草茶,人们都是非常喜欢的,除了它们的清香的气味还有就是大部分的花草茶又是有美容养颜的功效的。那么玫瑰花茶是否具有这种功效呢?它的功效与作用具体有哪些?下面就让小编我来介绍一下吧!
玫瑰花的功效
性质温和、男女皆宜。可缓和情绪、平衡内分泌、补血气,美颜护肤、对肝及胃有调理的作用、并可消除疲劳、改善体质,玫瑰花茶的味道清香幽雅,能令人缓和情绪、纾解抑郁,能改善内分泌失调,解除腰酸背痛,对消除疲劳和伤口愈合,滋润养颜,护肤美容,活血,保护肝脏,和胃养肝,消除疲劳,促进血液循环之功能。可治慢性胃炎及肝炎。疏肝解郁,健脾降火和血散淤等功效,能治腹中冷痛,胃浣积寒,顺行血气、安神、通便,降火气,可调理血气、促进血液循环,能活血化瘀,可缓和情绪,调整内分泌,适合因内分泌紊乱而肥胖的mm,调气血,调理女性生理问题。
重要的是它的养颜美容功效,常饮可去除皮肤上的黑斑,令皮肤嫩白自然,防皱纹也有帮助。可改善体质,肝郁气滞型的减肥可多喝,有助于减肥;有丰胸调经之效;还可润肠通便。美容养颜瘦身的佳品。
由于玫瑰花茶有一股浓烈的花香,治疗口臭效果也很好长期饮用可改善睡眠。玫瑰花茶还有助消化、消脂肪之功效,因而可减肥,饭后饮用效果好。因玫瑰花有收敛作用,如有便秘者不宜过多饮用;玫瑰花可理气解郁活血,乾燥后的玫瑰花蒂若呈白色粉块状,为采收的胶值凝结,而非发霉;对于原发性经痛,可用约八克的玫瑰花,沸水冲泡10分钟,加些红糖饮用。
玫瑰花的作用
心理疗效
可平抚情绪,特别是沮丧的、哀伤、忌妒和憎恶的时候。提振心情,舒缓神经紧张和压力。它显然是极女性化的精油,能使女人对自我产生积极正面的感受。
生理疗效
1.玫瑰是绝佳的子宫补品,能镇定经前紧张症状,促进阴道分泌,调节月经周期。对不孕症、性冷感与性无能相当有帮助。
2.活化停滞的血液循环,降低心脏充血现象,强化微血管。情绪低落时,可平衡并强化胃部。抗菌与轻泻的功能,能净化消化道,也能改善反胃、呕吐和便秘。
3.缓解月经痛。玫瑰精油和天竺葵精油各4滴,滴于一盆热水中,侵湿毛巾热敷下腹部半个小时,可治疗痛经。
4.玫瑰精油2滴+天竺葵精油2滴+基础油5毫升,以顺时针方向轻柔地按摩下腹部,可解除痛经。
皮肤疗效
1.适用于所有的皮肤,特别有益于成熟、干燥硬化或敏感的皮肤。其紧实、舒缓的特性,对发炎现象很有帮助,由于它还能收缩微血管,所以是治疗小静脉破裂的神奇法宝。
2.皮肤保养:每天早上洗脸时,将一滴玫瑰精油滴在温水中,用毛巾按敷脸部皮肤,可延缓衰老,保持皮肤健康亮丽。
3.皮肤按摩:将玫瑰精油3滴+薰衣草精油1滴+乳香精油1+玫瑰果油5毫升,每周1—2次做脸部皮肤按摩,可使皮肤滋润柔软,年轻有活力。如做全身按摩,可制造浪漫激情,令全身肌肤滋润水嫩,轻松柔软,其香气具有催情作用,更可延缓衰老。
4.回春:玫瑰2滴+甜茴香2滴+丁香2滴+10ML基础油。
5.淡化细纹:玫瑰2滴+天竺葵2滴+丁香2滴+10ML基础油(脸部、眼部均可用)。
6.改善红血丝:玫瑰2滴+丝柏2滴+德国洋甘菊2滴+10ML基础油。
7.淡化黑眼圈:玫瑰2滴+丝柏2滴+德国洋甘菊2滴+10ML基础油。
宋代: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
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长江一带早春气温较低,茶树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茶区基本稳定,茶业的发展主要是体现在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演变。
茶道茶具
茶道道具是茶道文化中为关键的一类,它是贯穿泡茶喝茶等等整个茶道过程的。而且茶道道具不但有这些使用功能,它的造型也是十分美观,具有艺术感的,可以使人们在茶道的整个过程中身心更加愉悦。那么到底茶道道具有哪些呢?
茶具按其狭义的范围是指茶杯、茶壶、茶碗、茶盏、茶碟、茶盘等饮茶用具
中国的茶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除实用价值外,也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因而驰名中外,为历代茶爱好者青睐。由于制作材料和产地不同而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竹木茶具和玉石茶具等几大类。
古人煮茶要用火炉(即炭炉),唐以来煮茶的炉通称“茶灶”,《唐书·陆龟蒙传》说他居住松江甫里,不喜与流俗交往,虽造门也不肯见,不乘马,不坐船,整天只是“设蓬席斋。束书茶灶。”往来于江湖,自称“散人”,宋南渡后誉为“四大家”之一的杨万里《压波堂赋》有“笔床茶灶,瓦盆藤尊”之句。唐诗人陈陶《题紫竹诗》写道:“幽香入茶灶,静翠直棋局。”可见,唐宋文人墨客无论是读书,还是下棋,都与“茶灶”相傍,又见茶灶与笔床、瓦盆并例,说明至唐代开始,“茶灶”就是日常必备之物了。
古时把烘茶叶的器具叫“茶焙”。据《宋史·地理志》提到“建安有北苑茶焙。”是有名的,又依《茶录》记载说,茶焙是一种竹编,外包裹箬叶(箬竹的叶子),因箬叶有收火的作用,可以避免把茶叶烘黄,茶放在茶焙上,要求温度小火烘制,就不会损坏茶色和茶香了。
除了上述例举的茶具之外。在各种古籍中还可以见到的茶具有:茶鼎、茶瓯、茶磨、茶碾、茶臼、茶柜、茶榨、茶槽、茶宪、茶笼、茶筐、茶板、茶挟、茶罗、茶囊、茶瓢、茶匙……等。究竟有多少种茶具呢?据《云溪友议》说:“陆羽造茶具二十四事。”如果按照唐代文学家《茶具十咏》和《云溪友议》之言,古代茶具至少有24种。这段史料所言的“茶具”概念与今是有很大不同的。
明朝,沦茶煮水使用“汤瓶”更是普遍之事,而且汤瓶的样式品种也多起来。从金属种类分,有锡瓶、铅瓶、铜瓶等。当时茶瓶的形状多是竹筒形。《长物志》的作者文震亨说,这种竹筒状汤瓶好处在于“既不漏火,又便于点注(泡茶)”。可见汤瓶既煮水又可用于泡茶两种功用。明代同时也开始用瓷茶瓶,可是因为“瓷瓶煮水,虽不夺汤气,然不适用,亦不雅观。”所以实际上,明代日常生活中是不用瓷茶瓶的。明朝“茶瓶”中还有奇形怪状的作品。见《颂古联珠通集》“一口吸尽江南水,庞老不曾明自己,烂碎如泥瞻似天,巩县茶瓶三只嘴。”明朝竟有三只嘴的茶瓶,稀奇到了脱离生活实际的地步。无疑,这种怪异茶瓶只能作为收藏装饰物,仅此而已。
古代饮茶茶具主要指盛茶、泡茶、喝茶所用器具。这一概念与今所说的茶具基本相同。唐宋以来的饮茶茶具在用料上主要是陶瓷,金属类饮茶茶具在唐宋以来是少见的。因为金属茶具泡茶远不如陶瓷品,所以是不能登上所谓茶道雅桌的,唐以来主要变化较大的饮茶茶具有:茶壶、茶盏(杯)和茶碗。而这几种茶具与饮茶文化的兴起有直接关系。
古今茶具的区别与联系
古代茶具与现代茶具的概念稍有不同。唐宋时期所言的“茶具”似有大概念与小概念之分。如唐、宋、元、明许多诗人笔下的“茶具”主要指与饮茶有关的茶罏、茶壶、茶杯等器具,所以是小概念的。
从大概念来看,依唐文学家皮日休《茶具十咏》所指出的有十大件,其中包括制茶、盛茶、烘焙茶具、饮茶有关的器具,甚至包括茶人、茶舍。又按《云溪友议》提到有“二十四种”茶具,显然,后两者是大概念的茶具,这一概念与今有许多不同。
茶、壶两者在中国的饮茶文化上,是有著相当大的关联性且密不可分。喝茶讲究茶汤之香气、韵味,而茶壶的欣赏在於外观的视觉、内在骨胎质料的坚润性及吸收茶汤后的肌理变化。茶壶的把玩、鉴赏,亦随著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与层次而异,不论是具有历史年代价值的古壶、宜兴壶、手拉坯壶或是具有台湾文化色彩的陶壶,都各有其吸引人之处。茶壶的好坏也不是以价格的高低去衡量,璞石之中含有璧玉,从一个创作者的作品,可看出其所下的苦心和它的精神内涵,这是需要慧眼者与其产生共鸣的。选购时,应考虑其实用性及艺术性兼具,但重要的还是茶壶的原料、烧成。茶壶的造型变化多。
现代茶具仍以陶瓷为主。除陶瓷以外还有漆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竹木茶具,以及用玉石、水晶、玛瑙制作的茶具。总体说宋,这些茶具,在茶具史上仪居于很次要的地位。端、层出不穷,由于市场的变革,使得许多茶具徒有外形,而根本谈不上基本的实用要求。许多人赶著“玩茶壶”的风潮,盲目抢购,至于什么是好玩的茶壶?还是要您用心来体会。
古往今来,茶具文化博大精深,发展源远流长,经过历史长期沉淀积累,形成其独具特色的风采。
茶道精神
茶道文化发展至今已有几千年了,既然是一种文化且有着悠久的历史,那么必然有着一定的精神存在。在几千年的历史浪涛中,茶道的精神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的茶道精神吧!
八字说
在天富有创见地提出“茶有八德”,用八个字来概括茶的美德,就是“康、乐、甘、香,和、清、敬、美”,可视为茶道精神的集中体现。
1.康:茶能增进健康,延年益寿。书画当观韵,健康要饮茶。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古来有之,今日更盛。
2.乐:茶能增进快乐,如沐春风。桃魄乍飞随水去,尚能饭否?鼎汤初沸有朋来,不亦乐乎!
3.甘:茶如甘露,甘润人生。采得三春露,清香一道茶。三分春色描来易,一瓣芯香品不完。
4.香:百味凝春,茶香自溢。数万里山河,恩施玉露;五千年文化,香颂芳名。
5.和:茶蕴太和之气,固本扶元,和而不同。云雾欢欣飞越,饮甘泉,烹古雪,顿生觉悟;鼎汤自在沸腾,拔紫笋,萃黄芽,极尽殷勤。
6.清:茶语清心,心旷神怡。两腋生风,问君哪得清如许;众人喝彩,煎雪自来香满楼。
7.敬:茶本时辰草,客为座上宾。茶斟七分满为敬,留得三分回味长。一苦,二甘,三回味,德馨味厚;九清,八旺,七敬茶,泉冽茶香。
8.美:茶是天生尤物,能赋予美感享受。尤物喜随众草长,佳人至爱洁身香。分寸无遗传粹美,煎烹有度显精神。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八谛说
负水斋居士研究茶道体系发现,在茶事活动中,在能够促进人类养生与修身的茶事活动中有八大要领是必须要掌握的。居士将八项要领称为:茶事八谛。其八谛是:‘茶纯’、‘火矜’、‘器洁’、‘水清’、‘内心真诚’、‘仪态恭敬’、‘行为适度’、‘神情怡然’。
茶事八谛亦即茶道八谛,而非佛道八谛、佛家八谛。此八谛非彼八谛,此八谛属于唯物主义。
茶事活动的所有因素都是在茶事主导人的推动下交织、循环、渗透、沉淀、升华,趋向于和谐、至善。后,‘物精’、‘人神’。‘茶纯’、‘火矜’、‘器洁’、‘水清’是为‘物精’; ‘心诚’、‘仪敬’、‘为度’、‘情怡’可谓‘人神’。人神而物精,物精而人神。精心造事,佳茗美器,茶养人性,修达人情。茶道者,意欲何为?精物神人是也。把茶弄得更美,把人变得更好,让生活更美好。
初秋饮茶四大好处
1、降低中风危险:荷兰一项研究发现,初秋常喝红茶即可降低中风和心脏病危险,另外红茶中的茶多酚还具有改善血管功能的作用。
2、促进消化功能:初秋喝绿茶可以帮助肠胃促进消化,另外还具有减肥功效。
3、脑子更灵活:研究表明,初秋每天喝茶可以提高认知能力和改善注意力,将神经胶质瘤(常见的脑肿瘤)危险降低34%。
4、增强免疫力:转季容易发生感冒,而饮茶则可以令人的免疫力明显改善,新陈代谢和皮肤健康也会变得更好。
结语:现在很多人都已经习惯喝茶了,除了中国人以外,外国人也是对中国的茶道喜爱至极。看了本文的介绍后,相信你对中国茶道的发展以及一些精神都已经有了了解了。不管怎样,它都是我国的文化瑰宝,是我们值得骄傲与自豪的存在,我们多多少少都是要了解一点的。
98765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