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宝山网|香槟的起源与凄美传说……
123456789
编者按:香槟是一种什么酒?它是葡萄酒的一种还是另一种特殊的酒种?它是如何产生的、有何美丽传说呢?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下香槟的历史吧!
香槟在罗马凯撒大帝征服高庐时代就有了。早期的香槟是无泡的,现在仍有无泡的香槟酒。不过全世界的人对有泡的香槟是比较熟悉的,其发泡的原因,是由于酒在密封的瓶中有了第二次的发酵之故。
在十七世纪前,发泡的葡萄酒尚没有取“香槟”的名称。有人说在法国BENEDICTINE教区,有位聪明的僧侣,名叫丹姆·培里永(DOM PERIGNON),当时主管教会的财产与酒库,他把酒里加了气泡,是对香槟贡献很大的人,并且在葡萄酒品质的改良方面,也胜过了以往的任何人,因为从1668年至1715年,他执掌了葡萄酒的酿造与品尝的事务。丹姆·培里永也是第一个用软木来作香槟酒瓶塞的人。虽然其他产酒区早已用但他是第一个把软木塞引介到产酒的香槟区,以代替当时用麻屑做的瓶塞,并使酒中的气泡能保存更长的时间。葡萄农为了纪念他所作的贡献,还为他铸造了塑像,并且在一九三九年,举行一次三百周年纪念仪式。
香槟是法国人的骄傲却带给全世界欢乐,F1方程式赛道的终点,冠军尽情喷洒香槟的泡沫来庆贺胜利;玛丽皇后二号下水的一刻,一瓶香槟砸向船头象征着对她一帆风顺的祝福。名流雅士都在颂扬香槟,包括有权势的男人:丘吉尔、拿破仑,和风情万种的女士玛丽莲·梦露、蓬皮杜夫人。正如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所说:“我毕生唯一的遗憾,是没有享用更多的香槟。”
虽然现代意义的香槟酒诞生的时间不算很长,但是香槟地区种植葡萄和酿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以前。从公元5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香槟地区凭借其紧靠马恩河的水路运输优势,将葡萄酒卖到罗马帝国重要的葡萄酒市场。从公元987年,Hugh Capet在香槟省的首府兰斯市(Reims)加冕成为法国国王,从此之后一共有37位法国国王在此加冕,于是兰斯成了中世纪法国的宗教和政治中心,这也让周围葡萄园的建设受益匪浅。1584年,香槟省出现了第一家具有正规意义的酒厂——古塞(Gosset),当然那个时候酿的是普通的静态葡萄酒而非带气的香槟酒。
现代的香槟酒,满带欢腾气泡的香槟酒的发明是十七世纪晚期的事情。在香槟省奥维耶修道院曾经有一位叫做佩里侬的修士(Dom Perignon),他在1668~1715年是修道院酒窖主管。很多美丽的传说讲了他在偶然状况下发明起泡香槟的故事。不过当时的佩里侬修士整天在为如何防止香槟发泡而犯愁,根据当时的条件,修士更倾向于酿造好的静态葡萄酒,于是他发明了用红葡萄酿造白葡萄酒和将不同的原酒进行调配的方法。而葡萄酒起泡,完全是不得已的事情。虽然并非是佩里侬发明了香槟,至少不是他一个人发明的,但是仍然不能否定他香槟之父的地位。
在过去的100年里,香槟的名称被无休止地滥用,美国有上百万瓶的劣质起泡酒标着“香槟”的字样。为保护这个民族骄傲,法国人在全世界打了700多个官司来维护香槟酒名称的纯洁性,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知道——“只有来自法国香槟产区的起泡葡萄酒才能配得起香槟这个名字!”
编者按:香槟酒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和中国酒文化有得一拼,开香槟的方法与倒香槟的方法都有讲究!不信吗?看这里:
香槟酒开法与斟法
开香槟时,有下列几个步骤:
1.左手握住瓶颈下方,瓶口向外倾斜十五度,右手将瓶口之包装纸揭去,并将铁丝网套锁口处之扭缠部分松开。
2.在右手除去网套之同时,左手拇指须适时按住即将冲出之瓶塞;然后右手以餐巾布替换左拇指,并用手掌捏住瓶塞。
3.当瓶塞冲出之瞬间,右手迅速将瓶塞向右侧揭开。
4.如瓶内气压不够,瓶塞无力冲出时,可用右手捏紧瓶塞不动,再以握瓶之左手将酒瓶左右旋转,直到瓶塞冲出为止。
5.为了避免酒喷洒出来,开瓶时的响声不会太大。
倒香槟酒时,用手握住瓶子中部,把食指撑住瓶颈,以求稳妥。初往杯子里斟时,气泡会喷起来,因此要先斟少量,等气泡减少时再继续斟到大半杯为止,然后将瓶向上方扶正,以防酒漏到外面。
如果瓶塞很紧,不能榨出,可用大拇指稳定的往上推挤,然后再拧动。如果瓶塞上部拧断了,可用烤肉叉或粗针先穿个洞,把瓶中的气放出,然后再用螺丝开瓶器将瓶塞拧出。
倒香槟的方法
根据一份于8月11日印刷出版的农业与食品化学专刊,法国研究员发现如何保持你倒出的香槟气泡茂盛。
一位教授兼Uncorked:香槟的科学作者Gerard Liger-Belair,带领一群科学家做研究并发现“像啤酒的方法倒香槟”,在较低温下能保留佳的气泡或二氧化碳。缓慢地将香槟倒入直角的杯子,影响它溶解二氧化碳浓度明显减少。
香槟酒的经典传说
法国的路易十六国王的妻子玛丽·安托瓦内特早年是香槟区埃佩尔纳的一个葡萄酒农的女儿,1770年才18岁的玛丽被路易十六选为王后,埃佩尔纳的酒农为玛丽王后建立了一座凯旋门,玛丽王后离家那天,全镇的人出动欢送玛丽王后。带着香槟赴巴黎的玛丽激动得砰的一声打开一瓶香槟酒洒向欢乐的人群。然而,玛丽王后好景不长,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玛丽王后仓皇出逃,当她逃到家乡的凯旋门时,被革命党抓住了。感时花溅泪,面对凯旋门,玛丽王后触景生情,再次打开香槟,人们听到的却是玛丽王后的一声叹息。
后来,为了纪念玛丽王后,从1789年至今的两百多年里,香槟区的酒农们除了盛大的庆典活动外,平时在开启香槟时,是不弄出声响的。当酒农们拧开瓶盖酒体串出“咝”的气声时,他们便会说这就是玛丽王后那个女人的叹息声。
PS:此为谣传,玛丽·安托瓦内特是皇族出身,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索瓦一世与奥地利女王玛丽亚·特蕾西亚(又译:玛丽亚·特蕾莎)的第十五个孩子,既不是法国人更不是葡萄酒农的女儿,虽然她确实在1770年与路易十六结婚,但当时并非18岁而是15岁,当时的她也并非王后而是太子妃。
香槟酒是什么酒?香槟酒的诸多美称
香槟酒素来有”酒中之王”、”胜利之酒”、”吉祥之酒”和”说服之酒”等美称,为什么人们这么称呼它呢?现在,让我们逐个来了解一下。
”酒中之王”
在法国,葡萄酒、白兰地以及香槟酒工业是三大支柱产业,而香槟酒又被称为”酒中之王”,理由大致是:香槟酒起源于法国;在制法上,香槟酒是由优质白葡萄原酒再加糖,经过再次发酵才成为含气的、口味更为优美的特种葡萄酒;香槟酒适合于男女老少,并适合在多种场合及时间饮用。
”胜利之酒”
据说法国拿破仑年轻时与一名叫让·雷米·莫埃的同学感情很好,此人经常邀请拿破仑到他开办的酒厂欢饮香槟酒。后来每当拿破仑在出征之前也总要到那位同学处痛饮香槟酒,而且每次均大胜而归,可是在1815年拿破仑再次出征前,却未与那位同学告别,所带的酒也不是香槟酒而是啤酒,结果在滑铁卢惨遭失败。由此香槟酒在法国人心目中成了胜利和祈望成功的象征。
打败拿破仑的俄、奥、英等多国联军攻入法国后,将莫埃酒窖中的香槟酒用马车统统运走,成了他们的战利品。可是莫埃先生却幽默地说,让他们抢去吧,他们将来一定都会成为我的顾客。
不久法国大文豪雨果接到一封在信封上未署名并写有”巴黎·法兰西伟大的诗人收”字样的信。他认为自己不够如此之高的资格,遂将原信退回邮局。于是邮局又把它转送到诗人德拉·马丁那里,可是他也谦虚地将此信退回邮局。无奈邮局工作人员只得拆开此信。原来这封信来自莫斯科王宫,信中只有一句话:” 向法兰西伟大的诗人–制造香槟酒的莫埃先生致敬!”可见香槟酒的威力是其他东西所无法替代的,它征服了拿破仑无法用枪炮”解决”的对手。
”吉祥之酒”
据说国外在举行新海轮下水典礼时,总要由船主(或其代表)的夫人将一瓶香槟酒掷在船首击碎,名为”掷瓶礼”。
原来这是有来历的。在科学技术落后的古代,船员遇难事件甚频。每当遇难时,船上尚活着的人便只能将要说的话写在纸上,装入香槟酒瓶,封口后抛向大海任其漂流。希冀能被其他船只或岸上的人发现。所以每当海上风暴骤起或航船逾时未归之际,船员的家属们便集结于岸边,祈祷、期盼亲人能平安地回家。然而残酷的事实总难以符合人们这一基本的愿望,往往在绝望中仅能偶尔见到令人心碎的香槟漂流瓶。
于是便有了开头所说的那种”掷瓶礼”,祝愿海上不再有那样的漂流瓶;并使酒的醇香布满船头,驱邪消灾。所以香槟在船头摔得越碎越好,预示这艘新轮船将永远航行平安。如今,海难虽已基本杜绝,但”掷瓶”的习俗却依然存在,只是演变为具有传统色彩的喜庆仪式罢了。由此可见香槟酒也是吉祥、安全的象征。
”说服之酒”
在法国,如果成年的未婚男子问成年的未婚女子”用餐时饮用香槟酒吗?”则意为”你很美丽,我很喜欢你。”若相互有好感,则女子脸上会呈现出灿烂的笑容。故香槟酒可使人有”福之将至”之感。
结语:香槟是一种高贵的酒种,它被人类赋予了很多别样的意义,也是成功、喜庆的代名词!爱喝酒的你,是不是突然开始喜欢它了呢?
98765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