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宝山网|清明的习俗 清明节这些习俗一定有你不知道的……

123456789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大家对它应该是有了解的,毕竟是传统的法定假日,在民间也被人们叫做寒食节和踏青节。在我国每一个节气都是有自己的习俗的,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呢?很多人知道清明节,但是不知道它的起源。

  清明的习俗

  一、祭祖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四大祭祖节日,所以到了这天,大家会祭祖和扫墓。扫墓在民间的称呼是上坟,到了清明的时候,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会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带上水果食品和纸钱来到墓地,将供品摆在墓地前。

  二、折柳赠别

  杨柳一直都是春天的标志,春风中杨柳会发芽,给人们一种欣欣向荣潮气蓬勃的感觉,从汉朝以来,就形成中折柳赠别的习惯,主要就是互祝平安,因为“柳”与“留”谐音,也代表了恋恋不舍、尽情挽留之意。

  三、荡秋千

  在清明节荡秋千的习俗由来已久,它的历史也比较古老,在早期被叫做千秋,后来为了避免一些忌讳,才改名为秋千。早期时秋千是以树枝为架,然后在上面拴上彩带。到了后面才渐渐发展称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做成的秋千。

  四、拔河

  拔河的运动起源于春秋后期,开始是在军队中盛行,当时叫“牵钩”、“钩强”,后来流传到民间,到唐朝时期开始称为“拔河”。拔河就是人数相等的双方对拉一根比较粗的绳子,将对方拉出河界,就算获胜。唐玄宗时期曾经在清明节时期举行大型的拔河比赛,后来就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民间习俗了。

  五、蹴鞠

  蹴鞠是世界上早的足球活动,起源于战国时代,蹴鞠就是指一种古老的皮球,球面是用皮革做成,里面用羽毛填充。蹴鞠运动是古代清明节时期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到了汉代,蹴鞠就已经成为一项非常专业化的运动。到了唐宋,蹴鞠的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也成为一种大型活动,在宫廷内,经常有数百人参加。《水浒传》里的高俅,就是一位蹴鞠高手,正因为他球技高超,才深得宋徽宗赏识,一路平步青云。

  六、踏青

  踏青也称作春游,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等。清明时节,春回大地,阳光明媚,万物复苏,人间处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踏青的大好时光。踏青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宋代,踏青之风为盛行,一直相传至今。

  谷雨到来也就说明春天就要过去了,这个节气也被古人赋予美好的寓意,在中医角度看,谷雨也是养生的好时节,不过大家有很多注意事项要知道。还有在养生的时候,不能随便进行,养生也是有注意事项的。

  谷雨注意事项

  一、勤洗发,防脱发

  谷雨时温度会升高,湿度也会增加,头发可能会分泌很多油脂,头发也会变得更加油腻,很有可能会吸附灰尘和一些过敏物质,这样可能会导致脱发的情况,所以大家此时洗头发的频率要比之前更加频繁。

  大家在洗头发的时候,水温不能太高但是也不能太低,保持在30度左右的时候就可以了,洗完头吹头发的时候不能太干,不然可能会影响到发质。大家要少用化学成分多的洗发水,不然可能会刺激到头皮,加重头发的症状。

  二、适当保暖,防病毒性疱疹

  在谷雨节气天气的昼夜气温可能很大,不然可能会导致头发受损,让身体的免疫力失调,此时也是带状疱疹和单纯疱疹的发病期。生活中大家要早晚增加衣物,做好保暖,大家要根据天气变化增加衣物。

  三、谨防花粉过敏、昆虫咬伤和风湿邪气

  天气逐渐转暖后,人们室外活动增加,过敏体质者应注意防范皮肤过敏、湿疹、荨麻疹等皮肤病。春季各种昆虫的繁殖和活动也变得频繁,注意不要停留在潮湿阴暗的处所,以免被昆虫叮咬,引起局部虫咬皮炎甚至严重的全身过敏反应。前往郊外应尽量穿材质纯棉的长衣、长裤防护。

  四、运动防病,可选择散步、慢跑等方式

  谷雨时节也是春夏之交,此时人体运动后较易出汗。通过散步、慢跑等方式微微出汗,可使全身气血舒畅,有利于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如果经常剧烈运动导致大汗,反而容易导致阳气阴津耗伤,免疫力下降。

  五、情志防病,切忌遇事急躁,妄动肝火

  谷雨时节,肝气当令,肝主怒,人的情绪反应与肝有密切关系。4~5月人们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尤其是阳亢之人更容易急躁易怒;如果内有肝郁,外有风寒束表,往往会阳郁化火。

  
七、吃鸡蛋

  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种颜色,称为“五彩蛋”,他们把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们就争先抢捞,认为吃了以后,就可以孕育生子。

  后来人们在清明节时期吃鸡蛋,象征一家团圆,也有民间传说清明节吃了鸡蛋,一整年身体都会好,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都是一种节日食品。

  八、吃发糕

  清明时节人们喜欢蒸发糕吃,发糕由黏米碾成米浆蒸熟做成,发糕重要的不少好吃不好吃,而是看蒸得够不够“发”、够不够“高”,用来寄托“发财”、“高升”的美好愿望。

  九、吃青团

  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是清明节有节日特色的食品。它是将一种清明节前后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进糯米粉里,然后做成团子,因为做出的团子呈碧绿色,所以取名青团。

  十、儿女亲家互送麻糍

  在浙江部分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儿女亲家互送麻糍的习俗。在古代,男女联姻后,往往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正式嫁娶,也是为了便于双方互相考察,毕竟结婚是人生的大事。儿女亲家互送麻糍,就是在嫁娶前的一种礼仪,男方一般在清明节前给女方送去麻糍,意思就是下一个清明节前就要来迎娶新媳妇过门了。等女儿出嫁后,女方家的父母,又要在清明节前给男方家送去麻糍,意思是祝福小两口日子过得糯滋滋、甜丝丝,幸福美满。

  清明节的起源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

  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是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

  结语:上文已经为大家介绍了清明的习俗,我们现在应该知道到了清明的时候,人们用用哪些仪式迎接清明了。清明是春季传统的节气,到了清明前后,气温会逐渐上升,此时大家要做好身体方面的护理。

987654321

You may also like...